互聯網資管亂象終于受到監管層重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日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相關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加大力度整頓通過互聯網開展的資產管理業務。
在該通知中,監管層明確資產管理屬于特許經營業務,須納入金融監管。
按照通知要求,依托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被本報持續報道數年定向委托計劃、定向融資計劃、理財計劃等一度存在監管套利爭議的互聯網資管模式,也被上述通知明確為非法金融活動。
同時互聯網平臺為各類交易所代銷資管產品的模式也被列為違規。
上述通知進一步要求,上述互聯網資管模式需立即停止,且存量業務最遲于2018年6月底壓縮為零。
同時上述通知強調了懲戒措施。即對于未按要求化解存量的機構,將明確為從事非法金融活動,納入取締類進行處置,采取包括注銷電信經營許可、封禁網站、下架移動APP、吊銷工商營業執照,要求從事金融業務的持牌機構不得向其提供各類服務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不少互金平臺通過定向委托投資、自動投標工具等形態實現募集資金與底層資產的期限錯配,由于清理要求距今僅剩三個月,業內人士認為不少平臺將面臨流動性壓力。
“不少平臺之前有預感,但還是有在這么做的,過去P2P模式被限制后,互聯網資管、定向委托投資就成為新的套利形態。”一位西部地區互金平臺負責人表示,“但是目前看這個時間比較緊,不排除會有一些平臺在清理中有流動性壓力。”